繼3月白沙屯媽祖「粉紅超跑」之後,大甲媽遶境也將於5日深夜由大甲鎮瀾宮起駕,而民眾在長途遶境進香過程中,除了鐵腿、足底筋膜炎之外,最常見的就是肌肉關節受傷,以及腳底長水泡。《優活健康網》整理醫師建議,提供久走前需做「3招」暖身運動,姿勢正確才能避免傷膝蓋,以及預防水泡和患部的照護方法,避免後續感染。
陽明馬光中醫診所中醫師邱柏豪表示,跟著媽祖遶境久走,產生雙腿肌肉、關節痠痛,幾乎是每位參與民眾都會遇到的情形,長時間的行走會使腿部肌肉與關節承受巨大壓力,尤其是在不平坦的路面上更是如此。
久走出發前「暖身3招」
邱柏豪建議,在每天行程出發前應做好暖身,結束後的拉筋舒緩也不可或缺。他指出,暖身和動態伸展可增加關節的動態範圍,更能夠強化肌肉的彈性;以正確的行走姿勢,才可減少長途跋涉後肌肉疲勞而受傷。
以下他提供正確暖身方式:
-
抱膝抬腿:將單腳膝蓋抬高,雙手抱住膝蓋並將大腿往胸口方向加壓並停留個10秒,此動作可以伸展下背與臀大肌、大腿後側肌肉。
-
前後左右擺腿:將重心移動到右腳,左腳放鬆並且前後擺盪,做完5下後左右換腳。等待前後方向完成後,換成左右方向擺盪各做5次,抬高大腿後放輕鬆使其自然擺盪,此動作可以增加髖關節活動度。
-
弓箭步轉體:踏出一隻腳,呈弓箭步姿勢,膝蓋不超過腳尖,兩手和身體向同側旋轉。若踏出右腳,則上身轉向右邊,左右輪流各做5下。此動作可以伸展到髖關節和大腿前側肌群。
進香時「正確行走姿勢」
在跟隨媽祖遶境過程中,長時間行走時,邱柏豪也提供5點小撇步,有效預防疲勞痠痛:
-
可保持頭部雙眼直視前方,下巴微縮,頸部和肩膀放鬆。
-
挺直軀幹避免駝背,輕微挺胸並收小腹,這不僅能增強核心肌群的穩定性,還能提升行走的效率。
-
走動時將手臂彎成90度,手握空拳,自然擺動手臂,可帶動步伐,並保持全身的協調性。
-
下肢腿部應該在著地時,保持膝蓋稍微彎曲的狀態,這樣可以減輕對膝蓋的衝擊。
-
行走過程中,腳跟應先著地,並保持腳尖朝前。
腳底起水泡「預防關鍵」
至於媽祖繞境走路太久起水泡,也是常常讓民眾困擾的情形。彰化馬光中醫診所中醫師李雨秦表示,這是由於腳底皮膚和鞋子內側不斷摩擦所導致,盡量減少磨擦才是預防長水泡的關鍵。建議民眾選擇合腳的寬鞋,鞋帶綁緊避免前後滑動造成摩擦增加,平常也要多多保養腳底肌膚,避免腳底增厚造成摩擦熱點。
此外,讓腳掌盡量保持乾燥也很重要。李雨秦說明,由於人體皮膚的生理機制,只要遇到潮濕就會變得皺皺的,如果本身又是腳容易出汗的人,或鞋子透氣性不好長時間悶住,都會因為潮溼而造成皮膚磨擦增加,導致水泡提早產生的風險。
李雨秦建議,如果是皮膚容易長水泡的人,可優先選擇透氣性高的鞋子與襪子,避免悶熱造成鞋內濕度增加。另外,如果是容易流腳汗的人,也可以在腳底鋪上一層爽身痱子粉後,再穿上吸溼排汗的襪子,可以有效幫助腳部保持乾燥。
皮膚起水泡要刺破嗎?
李雨秦指出,水泡出現後,如果水泡還是小小顆,尚未出現傷口,那就要細心呵護,可以使用「水泡貼布」貼敷避免磨破皮;如果水泡太大顆,敷料無法完全包覆,在能夠進行傷口照護的情況下,應該刺破水泡,使皮膚貼合,並好好照護傷口。
「當水泡自行破裂時,可以先將組織液擠掉,使皮膚貼合。」李雨秦強調,水泡照護上最重要的是不能將水泡的那層皮膚整片掀掉,避免後續感染發生。若皮膚已有缺損,甚至出現紅、腫、熱、痛等局部感染情況加劇,在傷口惡化之前,應該就醫治療。
新聞來源 Yah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