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網訊息

容易累、脾胃功能差?小心是糖尿病惹禍!醫推4招改善糖尿病、控制血糖

 

容易累、脾胃功能差?小心是糖尿病惹禍!醫推4招改善糖尿病、控制血糖

糖尿病的致死率雖然不高,但併發症卻很致命,像是心血管、腦血管、腎臟、視網膜、神經、足部病變等。中醫師表示,許多糖尿病患者都會有腸胃功能差、容易疲倦等問題,提醒民眾一定要多加注意血糖狀況,以免讓病情更加嚴重。

 

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現疲累、腸胃不佳等問題

馬光中醫診所中醫師羅凱陽分享,之前有位里長來求診,主訴疲勞、心悸、心律不整等症狀,經仔細詢問才知道也有糖尿病史,因為工作關係常常不定時不規律用餐,飯前血糖通常超過150md/dL。

 

另外也有一位新冠確診患者,經過4周治療後,症狀均已痊癒,僅剩較多的疲勞感。某次診療發現患者舌象胖大有齒痕、有舌裂、舌苔較多;同時胃腸脈象沉細、腹診有脹氣;經詢問也有容易口渴症狀。

 

羅凱陽提醒患者應留意胃腸功能,並仔細說明什麼是「胃腸脾氣虛」後,才知道患者原來有糖尿病史,飯前血糖一直維持在120~130之間,體脂肪也較高達34%左右。

 

羅凱陽指出,糖尿病又分為第一型糖尿病(自體免疫相關)、第二型糖尿病(胰島素阻抗),第一型糖尿病大多數自小發病,但也有成年才會病發的案例;第二型糖尿病則是慢性疾病,患者的身體會抵抗胰島素,大多是在成年才會發病,也稱為成人發病型糖尿病。

 

中醫治療糖尿病有一套

中醫稱糖尿病為「消渴症」,並根據症狀的主次,把本症分為上消、中消、下消三類。糖尿病患者最常出現的自覺症狀為「三多一少」,吃多、喝多、尿多,以及體重減少,這樣的症狀對於中醫的分類上,剛好對應中醫的區分。

 

 

喝多:即渴而多飲為「上消」,大多屬於肺燥,也就是肺熱津傷型的消渴症,患者會經常感覺口乾舌燥,飲水增多卻不解渴;治療上,可以使用消渴方加減沙參、麥門冬去清熱潤肺、生津止渴。

 

吃多:消穀善飢為「中消」則是屬胃熱熾盛型的消渴症,則以「多食」為主,病友會經常感到飢餓,吃很多食物體重卻沒有隨之上升,同時也容易便祕,可以使用玉女煎加減方,有助於清胃瀉火,養陰生津。

 

尿多:小便如膏者為「下消」則是腎陰虧虛型的消渴症,以「多尿」為主,還可能伴隨尿濁、腰膝痠軟、形體瘦弱等,可用六味地黃丸加減方,有助於滋陰固腎。

 

體重減少:從中醫的角度上來看,一個人的質量「陰」和能量「氣」,都消耗不見了。消渴是屬於中醫氣血津液病證,病因主要是由於五臟稟賦脆弱,飲食不節,復加情志失調,簡單來說就是生活上的壞習慣造成的,因此除了在藥物治療上,從生活中來調整飲食及生活習慣才是更加重要的治本之道。

 

 

4招改善糖尿病

羅凱陽建議,民眾想從日常保健改善糖尿病,可從飲食、運動、穴位保健、茶飲等著手。

 

1.飲食

飲食習慣是重中之重,糖尿病大多是吃來的,所以怎樣吃的對就更重要,建議三餐定時定量,不要想說這兩餐醣類攝取較少,就多吃零食。另外,也忌酒類、麵食類、麩質、辛辣類、烤炸、各種高醣等食物。咀嚼食物細嚼慢嚥減少胃腸負擔。

 

2.運動

每周最少應有3次運動時段,不宜過度激烈,每次運動時間應至少維持30分鐘。研究指出,經常運動和有氧運動,可以提高胰島素敏感性和血糖控制。

 

3.穴位

魚際穴:大拇指第二節後面,連接手腕和拇指第二節的骨中點處,手掌和手背交界的地方。可緩解口渴的症狀。

 

內庭穴:足背第二、三趾間,交界處往上凹陷處。內庭穴屬足陽明胃經的滎穴,按壓此穴可瀉胃熱,減緩胃陰的損耗,並控制食慾,減少飢餓感。

承漿穴:下唇下方正中凹陷處。承漿穴是任脈的穴位,按壓此穴可減緩糖尿病患者煩渴的症狀。

 

4.茶飲

羅凱陽推薦「健脾消脂茶」,材料包括芡實3克、山藥3克、葛根3克、荷葉 1.5克,將芡實、山藥、葛根、荷葉,磨碎後放入茶包,加熱水沖泡開後即可飲用,可改善糖尿病口渴、疲倦,適用於一般糖尿病初期的人。

 

 

 

容易累、脾胃功能差?小心是糖尿病惹禍!醫推4招改善糖尿病、控制血糖

 

新聞來源:​健康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