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腸胃炎也可以看中醫,治療與緩解方式這樣做!
中醫治雜症
2025-09-15

急性腸胃炎為吃到不潔的食物、飲入不乾淨的水或是使用未消毒乾淨的食物器皿導致病毒或是細菌由口中傳入,每個人的免疫力和致病的病毒種類不同產生的症狀和嚴重程度也會更不相同。
一般常見腸胃炎症狀為:噁心、嘔吐、腹脹、腹瀉;嚴重時一日腹瀉10次以上皆有可能,糞便中更可能夾帶有血絲或是黏液,應尋求醫療上的協助。
飲食建議
由上述基本的腸胃炎介紹可了解,腸胃炎造成的主因為「不潔的飲食」,腸胃炎期間會建議病患先不要碰生冷的食物,因處理不佳再次病從口入的機率會大增。
急性腸胃炎期間,因為腸胃逐漸復原中,所以一定要避免高油、奶類和辛辣刺激的食物,譬如加入了大量辛香料的麻辣鍋、鹹酥雞、起司和牛奶等。
預防甚於治療,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才是避免之後再次得到腸胃炎的關鍵,除了日常需要勤洗手之外,家中廚房更是建議能夠備有2個砧板,生、熟食分開處理,並注意廚房及用餐環境的清潔。
止瀉藥要吃嗎?
臨床上民眾也常會詢問:醫生,我都拉這麼多次了,是不是可以服用一些止瀉的藥物呢?
中醫有個很有名的方子「芍藥湯」,用以處理腸胃炎症狀,其中的組成中竟含有幫助排便的「大黃」,因老祖宗有句話:「痢疾不怕當頭瀉」,意思就是任意的止瀉反而會延長細菌在腸胃道的時間,使治癒的時間延長。
中醫治療腸胃炎
中醫強調寒熱虛實、辨證論治,依照每個人出現不同的症狀作出個別化的處置,症狀上大致可分為:
- 實證:病人常會出現大便臭穢、煩熱口渴、小便色黃。
- 虛證:症狀為大便稀塘、肢體無力,甚至會伴隨類似頭痛、鼻塞、肢體酸疼類似感冒的症狀。
對於實證者,中醫採取清熱利濕,例如葛根芩連湯,虛症除了處理腸胃不適外,兼會健脾開胃,提升元氣,例如藿香正氣散或參苓白朮散。
急性期與恢復期的穴位選擇
急性期時,可選用胃經郄穴:「梁丘穴」。郄穴為經氣深聚處,臨床上常用來處理臟腑的急性痛症和炎症。
過了急性期後因嘔吐和腹瀉較多,常常會讓人覺得身體虛弱、渾身無力,這時候「補脾健胃」也就相當重要,小腿上的「足三里穴」就是一個相當好的選擇。
醫師提醒
- 飲食不潔為引發腸胃炎的原因,不論是發病期間或是平時皆需要注意飲食的清潔,個人衛生習慣也要注意,避免病從口入。
- 發病期間因以清淡飲食為主並多補充水分和電解質,並尋求醫師協助且不要隨意服用止瀉藥。
- 穴位選擇在急性期可選用梁丘穴,後期可選擇足三里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