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醫學
-
面癱突襲,中醫助力重拾笑容
日期:2025-03-24 作者:彰化院 游凱翔醫師
55歲的王先生早晨起床,突然發現自己一側面部肌肉無力,出現口角歪斜及閉眼困難,無法正常進食和表情動作,讓他感到焦慮不安。經診斷為顏面神經麻痺,這不僅影響外觀,還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
-
逆轉腎!中醫依證型治療慢性腎病有一套
日期:2025-03-24 作者:東港院 陳憲儀醫師
預防慢性腎臟病的關鍵在於保持健康的生活型態,避免危害腎臟的因子,定期健康檢查才能早期發現、及時治療,避免腎臟產生更嚴重的實質病變,導致尿毒症,最終必須終身依賴洗腎!
近年來衛福部積極推廣「中醫慢性腎病門診加強照護計畫」,透過中醫藥的介入,可大幅改善腎臟病,進而避免洗腎的風險。 -
2穴道2茶飲,中醫師幫你改善高膽固醇
日期:2025-03-24 作者:藍田院 陳俐彣醫師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顯示,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壓等三高皆為國人常見慢性疾病,也是名列台灣十大死因排名之中,其中高血脂雖然無明顯症狀,卻與心血管疾病、脂肪肝、肥胖等代謝疾病息息相關,可以說是國人不可忽視的隱形殺手。
-
4穴道加藥浴,中醫師教你這樣改善退化性關節炎
日期:2025-03-14 作者:屏東院 羅仕寒醫師
52歲的C女士,自覺停經後常常在運動結束時容易膝關節痠痛,近半年來疼痛越來越明顯,尤其早上起床時會有明顯僵硬感,稍微活動一下才能緩解,且膝關節內側有明顯壓痛感,按壓有明顯,前往骨科就診時被告知膝關節已退化,因而來中醫求診,經由針灸及口服科學中藥,症狀得以減緩。
-
捍胃任務,重建超人消化力
日期:2025-03-03 作者:藍田院 程俊文醫師
現代人工作壓力山大,不論是每天看盤心情隨漲跌高低起伏的資深股民,還是在AI科技產業日夜加班輪班的工程師們,每每受到腸胃不適所苦。因為趕著上班忘記吃早餐,一到公司上腹開始隱隱悶痛或是灼熱感;常常加班要到8-9點才能吃晚餐,晚上12點睡覺時一躺下便覺得胸悶、灼熱感而不好入睡。
以上的狀況是不是您的日常呢?舉凡上腹部悶脹感、消化不良、噁心想吐、食慾減退,都很有可能是消化性潰瘍的症狀喔。 -
遠離中風風險,中醫師助你一臂之力
日期:2025-03-03 作者:屏東院 陳宇芬醫師
腦中風是灌注腦部的血管發生病變,導致局部組織因爲缺氧而功能喪失出現局部神經學症狀。世界腦中風日及腦中風年會指出,每個人一輩子腦中風的機率為「1/6」,腦中風是世界上造成死亡及殘障最主要的原因之一,腦中風存活者中,約有75%會遺留不同程度的殘障;腦中風也是臺灣引發失智症第二常見的原因。
-
別「高」興的太早!中醫幫你揮別三高,逆轉代謝症候群!
日期:2025-02-07 作者:陽明院 李昀芝醫師
「醫師!我的數值在邊緣而已!還不用擔心啦!」經常聽到患者這麼說,然而錯誤的飲食及生活作息,往往稍不留意,便不知不覺突破標準值,將健康檢查報告染成一片紅字,成為名副其實的「三高」!
-
天氣冷颼颼,留意心臟病危機,中醫師推3穴道保養
日期:2025-02-07 作者:陽明院 莊博甯醫師
心臟病是全球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隨著現代人生活方式的改變,心臟病的發生率逐年攀升。心臟病主要是因為心血管系統出現病變,導致血液無法順暢流通,使心臟負荷增加,甚至導致心肌缺氧、受損,進而引發心肌梗塞、心律不整等疾病。常見後天性因素主要包括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肥胖、抽菸、飲食不當、缺乏運動等,這些不良生活習慣會引發動脈粥狀硬化,使冠狀動脈血管變窄或阻塞,增加心臟病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