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刮痧有效嗎?中醫師教你這樣做!

夏季保養 2025-07-23 作者:彰化院 劉宗昇醫師

中暑是夏季常見問題,因高溫潮濕導致熱量無法散發,引發不適。中醫視中暑為「暑病」,與暑熱、暑濕侵襲有關。刮痧作為中醫療法,可緩解中暑症狀。

 

中暑的中醫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中暑是外感六淫中的「暑邪」侵襲人體所致,暑邪具有以下特性:

1.陽熱之邪:暑為陽邪,易傷津耗氣,導致人體陰津不足。

2.易夾濕:夏季多濕,暑邪常與濕邪相結合,形成暑濕之邪,阻滯氣機。

3.上犯清竅:暑邪易擾亂心神,引起頭暈、意識模糊等症狀。

 

根據臨床表現,中暑可分為以下類型:

1.暑熱證:因暑熱傷津,表現為高熱、口渴、汗多、疲乏、心煩、尿黃等。

2.暑濕證:暑濕困脾,症見身熱不揚、頭重、胸悶、惡心、腹脹、食慾不振等。

3.暑厥證:暑邪內陷心包,重症可出現昏厥、抽搐等危急症狀。

中暑的病機核心在於暑邪侵襲,導致氣津兩傷、氣機不暢,甚至影響臟腑功能。若不及時調理,可能引發進一步的併發症。

 

刮痧為何可以解暑?

刮痧是中醫外治法之一,通過刮拭皮膚特定部位(如經絡、穴位),達到疏通經絡、調和氣血、祛邪外出之效。

  • 對於中暑,刮痧的治療機轉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 祛暑解表:刺激皮膚,開泄毛孔,排出暑邪,常用大椎、風門等穴位。
  • 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改善頭痛、胸悶,痧點反映邪氣外排。
  • 調節陰陽:平衡陰陽,緩解口渴、疲乏,常用合谷、曲池穴。
  • 舒緩神志:刮拭大椎、百會,清心醒神,改善心煩、意識不清。

 

現代研究也表示刮痧可以

  • 改善微循環:增加血流,促進代謝,改善組織缺氧(Chen et al., J Tradit Chin Med, 2016)。
  • 調節神經:刺激皮膚,平衡自主神經,緩解心煩、胸悶(Li et al., Evid-Based Complement Alternat Med, 2018)。
  • 抗炎作用:促進免疫調節,加速炎症消退(Wang et al., Chin J Integr Med, 2020)。
  • 調節體溫:促進汗腺分泌,輔助降溫(Zhang et al., J Acupunct Tuina Sci, 2019)。

 

什麼時候可以刮痧?

刮痧適用症狀

  • 刮痧適用於輕中度中暑,如:
  • 頭暈、頭痛、口渴、汗多。
  • 身熱、胸悶、噁心、食慾不振。
  • 疲乏無力、四肢酸重。

★注意:若出現高熱不退、意識模糊、抽搐等重症,應立即就醫,刮痧僅作為輔助療法。

 

常用刮痧部位

  • 背部:沿督脈(脊柱中線)及膀胱經(脊柱兩側),從大椎至腰部;調節身體陽氣。
  • 頸部:大椎穴、風門穴、風池穴;幫助清熱解表。 上肢:曲池穴、合谷穴;幫助清熱生津。
  • 胸腹部:中脘穴、膻中穴;緩解胸悶、噁心。

 

刮痧操作方法

  • 準備:選擇通風陰涼環境,使用潤滑油(如刮痧油或凡士林)減少皮膚摩擦。
  • 手法:用刮痧板以45度角沿經絡方向單向刮拭,力度適中,至皮膚出現紅色或紫色痧點為止。
  • 時間:每部位刮拭3-5分鐘,全程不超過20分鐘。
  • 頻率:輕症每日1次,連續2-3天;症狀緩解後可停止。

 

刮痧注意事項

1.刮痧後避免吹風受涼,保持環境舒適。

2.中暑患者需及時補充水分,刮痧後可飲電解水(運動飲料)或綠豆湯。

3.若刮痧後症狀加重或出現異常,應立即停止並就醫。

★禁忌症:孕婦、皮膚破損、嚴重心血管疾病、血小板減少症患者禁用刮痧。

 

中暑的預防與日常調理

1. 環境調節

  • 避免長時間在高溫、潮濕環境中活動,適時到陰涼處休息。
  • 保持室內通風,使用風扇或空調降低室溫。

 

2. 飲食調養

  • 多食清熱解暑食物,如綠豆湯、西瓜、苦瓜、蓮子。
  • 避免過食辛辣、油膩食物,以免助熱生濕。

 

3. 生活習慣

  • 穿寬鬆、透氣衣物,減少熱能積聚。
  • 適量運動,避免中午烈日下活動。

 

4. 中藥調理

可適量飲用藿香正氣散、清暑益氣湯等中藥製劑,預防暑濕侵襲。(須經中醫師診斷開處方)

中暑雖是常見病,但若不重視,可能影響健康甚至危及生命。中醫刮痧作為簡單有效的輔助療法,能快速緩解中暑症狀,促進身體恢復。然而,刮痧需在正確指導下進行,避免不當操作引發不良反應。日常生活中,注重預防、合理調理,才能遠離中暑困擾,享受健康夏日。

 

參考資料:《中醫外治法臨床應用》、《中醫內科學·暑病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