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三穴道,緩解類風濕關節炎不適

免疫力專題 2024-03-12 作者:屏東院 葉正強醫師

類風濕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簡稱RA),主要侵犯手腳的關節,是一種慢性且持續性的關節發炎疾病,會有關節疼痛、腫脹、僵硬等症狀。長期發炎會使得關節遭到破壞,甚至變形,而影響日常生活。其特徵有二:一、兩側對稱性發生多處發炎關節炎。二、休息後關節顯得僵硬,尤其在早晨特別明顯。

 

類風濕關節炎好發部位與對象

最常侵犯的關節是手掌和手指間關節(掌指關節)、靠近手腕的指間關節(近端指間關節)和手腕關節。其他好發關節包括:蹠趾關節(腳趾頭關節)、腳踝關節、膝關節、肘關節、與肩關節等。好發於30歲至50歲。女生比男生為3:1。發病原因目前還不清楚,可能是體內的免疫系統出現問題,家族遺傳和生活環境也是因素之一。

 

類風濕關節炎診斷標準

診斷類風濕關節炎主要是依據美國風濕病學會所訂的診斷標準,包括:

  1. 晨間關節僵硬大於一小時
  2. 同時至少有三個或以上的關節處發炎
  3. 手部關節發炎
  4. 對稱性關節發炎
  5. 類風濕結節
  6. 血清中類風濕因子呈陽性
  7. X光有典型的變化

其中1至4項至少需有八週以上的時間,若符合上述1~7項中的四項,可診斷為類風濕關節炎。特別要注意的是如果有多個關節發炎加上早晨起床時僵硬,時間長達六週以上,就要到醫院檢查是否為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可能性。

 

類風濕關節炎與僵直性脊椎炎的差異

類風濕關節炎和僵直性脊椎炎不同,僵直性脊椎炎是一種慢性自體免疫疾病,主要侵犯脊椎關節(身體軀幹部)和類風濕關節炎侵犯手腳關節不同。僵直性脊椎炎好發於15~40歲。男性與女性之比為3:1。

在中醫,類風濕關節炎屬「痺證」範疇,「痺」的意思是麻木、感覺遲鈍、不能隨意活動。《黃帝內經》〈素問.痹論〉篇提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痺也。」痺證的病因源起於風、寒、濕,處理痺證則需:祛風、散寒、除濕,來達到疏通氣血的效果,即所謂「痛則不通,通則不痛」。中醫治療類風濕關節炎是有療效且副作用小,除了服用中藥外,還有針灸、推拿、熱敷、外用藥膏、藥材熏洗等多種方法來治療。

 

按摩穴道來祛風、散寒、除濕

1.祛風穴道:風池穴

風池穴是祛風的要穴,位置在後腦勺,頭髮和脖子交接處,距離中線一半處。風池穴還可以提神,解除緊張,預防中暑和感冒,對眼睛乾澀也有幫助。

2.散寒穴道:陽池穴

陽池穴位置在手背上,手腕橫紋的正中央。陽池穴還可以改善手腳冰冷、眼睛腫痛、喉嚨痛和皮膚癢。

3.除濕穴道:豐隆穴

豐隆穴位置在膝蓋骨外側陷下處與外腳踝連線的中點。豐隆穴還可以調養脾胃,改善新冠後遺症的多痰、便秘、水腫、肥胖問題和頭痛暈眩。 建議經常按壓穴位,每次按壓大約5~10秒,每個穴位做10個循環,按壓時有酸酸脹脹的感覺,達到刺激穴位的功效。

 


▾▾▾更多中醫保健小提醒▾▾▾

💥 中醫十大病症  | https://ma-kuang.1655.com.tw/health_list.php?cat=75
🥣 節令養生食譜 | https://ma-kuang.1655.com.tw/health_list.php?cat=88
🙌 十二經絡養生 | https://ma-kuang.1655.com.tw/health_list.php?cat=71
🧑 破解中醫迷思 | https://ma-kuang.1655.com.tw/health_list.php?cat=70
🙋 婦科照護調理 | https://ma-kuang.1655.com.tw/health_list.php?cat=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