繞境走路太久起水泡?中醫教您如何預防與處理不留疤
2招教你預防起水泡
首先,減少「磨擦」,務必選擇合腳的鞋子。
起水泡的最重要成因是磨擦,因此盡量減少磨擦是關鍵。預防起水泡,選擇合腳的寬鞋,鞋帶綁緊避免前後滑動造成摩擦增加,平常也要多多保養腳底肌膚,避免腳底增厚造成摩擦熱點。
第二,盡量「保持乾燥」,選擇透氣鞋子與襪子。
因為人的生理機制很特別,只要感覺到潮溼,皮膚自然就變成皺皺的。腳容易出汗的人或是鞋子透氣不好悶住的,就會因為潮溼而造成皮膚磨擦增加,導致水泡提早產生的風險。所以可以選擇吸溼排汗的襪子;鞋子的選擇,如果是容易起水泡的體質,可以優先選擇透氣性佳的鞋款,避免悶熱造成鞋內濕度增加。另外,如果是容易流腳汗的人也可以在腳底鋪上一層爽身痱子粉再穿襪子,可以有效幫助腳部保持乾燥。
中醫治療腳汗,降低水泡風險
腳汗多除了會增加冒水泡的風險,也會增加許多皮膚困擾,像是汗皰疹、香港腳、富貴手等。中醫理論認為「汗為心之液」、「心主神明」,情緒緊張會引起手心腳心冒汗,交感神經反應過度激烈,就會分泌出大量的汗液。
可以使用安神鎮定、收斂性的藥物來平衡自律神經,抑制出汗問題;此外,「氣主收澀」,當氣不足時就難以收斂,容易流汗,因此流汗多大部分屬於氣虛,而夜間盜汗多為陰血虛。
此外,現代人生活忙碌多外食,常造成脾胃運化功能不良,在《傷寒明理論》中有提及「手足汗出者,為熱聚於胃,是津液之傍達也。」若有便祕、腸胃濕熱等陽明經症狀,也可能造成手腳汗較多。
在臨床上常見30-40歲的年輕患者,長期失眠不易入睡,平常容易緊張,甚至出現心悸、手不自主抖動、手腳汗多等症狀,此類患者多屬於陰血虧虛的體質,加上長期睡眠品質不好,更加重陰血虛的情形,導致身體氣血不平衡,無法維持在穩定的狀態,因此用藥上會以調補陰血為主加上安神穩定情緒的中藥來使身體達到平衡,此外,臨床上也常搭配針灸治療來調節自律神經系統,平衡交感及副交感神經。
穴位按摩減少腳汗
中醫透過針灸可以治療自律神經衍生的問題,包含手腳汗多,臨床常使用背部的膀胱經穴位以及手內側的心經穴位。因此平常可以多按摩手部的神門穴、內關穴,藉由疏通心經、心包經來舒心安神,以收斂汗液。
益氣爽汗茶緩解手腳汗
建議飲用「益氣爽汗茶」,內含黨參可以補氣生津,麥門冬滋陰潤燥、五味子味酸收心氣。手腳汗嚴重的人,可以加上浮小麥養心除虛熱,減少緊張焦慮的情緒。 「
益氣爽汗茶」飲用方法:黨參、麥門冬、五味子、浮小麥各10克,以1500c.c.熱水沖泡,平常代茶水服用。
如果真的起水泡要刺破嗎?如何避免感染不留疤?
水泡出現後,如果水泡還是小小顆,尚未出現傷口,那就要細心呵護,可以使用「水泡貼布」貼敷避免磨破皮;如果水泡太大顆,敷料無法完全包覆,在能夠進行傷口照護的情況下,應該刺破水泡,使皮膚貼合,並好好照護傷口。
水泡自行破裂時,可以先將組織液擠掉,使皮膚貼合,並進行傷口照護。水泡照護最重要的是不能將水泡的那層皮膚整片掀掉,避免後續感染發生。
如果已經有皮膚缺損,那就更要好好照護傷口,因為感染風險更高。如果出現紅、腫、熱、痛等局部感染情況加劇,在傷口惡化之前,應該就醫治療。
中醫可以幫忙水泡的傷口照護避免後續感染或是留下疤痕,剛開始水泡破裂組織液及分泌物較多的情況下,可以使用吸附性質較好的敷料,列如中醫常用的散劑,臨床上會將促進肌膚修復的中藥打成極細的藥粉,敷於傷口上可以吸附過多的組織液及分泌物,避免傷口過度潮濕,造成傷口感染影響後續修復。
當傷口組織液減少後,傷口表面開始變得乾燥,為了避免快速結痂,影響後續傷口的癒合,臨床上常會用到生肌藥膏,可以增加傷口的濕潤度,促進傷口修復,避免後續留下疤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