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穴道加藥浴,中醫師教你這樣改善退化性關節炎

預防醫學 2025-03-14 作者:屏東院 羅仕寒醫師

52歲的C女士,自覺停經後常常在運動結束時容易膝關節痠痛,近半年來疼痛越來越明顯,尤其早上起床時會有明顯僵硬感,稍微活動一下才能緩解,且膝關節內側有明顯壓痛感,按壓有明顯,前往骨科就診時被告知膝關節已退化,因而來中醫求診,經由針灸及口服科學中藥,症狀得以減緩。

 

認識退化性膝關節炎

退化性膝關節炎是膝關節軟骨慢性持續性的病變,因多重因素下,使得軟骨長期磨損,關節長期處在反覆發炎甚至積水腫脹的狀態,甚至導致骨頭異常增生或出現關節外觀變形。

依據衛福部的統計,台灣人退化性膝關節炎盛行率約15%,大約是350萬人次,而停經後的婦女,其盛行率比同齡男性普遍,因雌激素能調控軟骨的代謝以及保護軟組織,更年期婦女由於身體雌激素的濃度降低,再加上工作型態或生活作息以及體態的影響,常常見有膝關節退化等狀況出現。

 

中醫觀點看退化性膝關節炎

中醫對於膝退化性關節炎的看法可簡略分為兩個方面:正虛和邪實。

正虛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提到:「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體重,耳目不聰明矣。」《素問‧上古天真論》則提到:「女子五七,陽明脈衰……七七,任脈虛,太衝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丈夫五八,腎氣衰……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藏衰,形體皆極。」

上述經典內容皆提及,當步入中年後,因體內賀爾蒙的濃度減少,而出現因臟象虛損筋脈失養所導致的諸多症狀,其中由於中醫認為的肝和腎的功能退化,影響到筋與骨的濡養,是導致關節退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邪實

退化性膝關節炎在中醫,可歸類於痹證,《黃帝內經‧素問‧痹論》中的內容提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

當外邪入侵經脈或關節時,會阻礙氣血的正常運行,進而出現關節沉重、疼痛、麻木、腫脹或症狀遊走不定的現象。

 

中醫預防及緩解症狀方式

除了到診所來就診,醫師會給予針灸或口服科學中藥處置的幫忙外,日常生活民眾也能自己幫自己調整生活作息,避免過度勞累或晚睡,控制飲食和體態,避免體重過重進而加重膝關節負擔。

 

穴位拍打揉按

膝關節退化可藉由拍打大腿的「風市穴」、「血海穴」,以及揉按膝蓋附近的「陽陵泉穴」、「陰陵泉穴」、「膝關穴」來改善局部的循環。

 

熱敷或藥浴

可將適溫的水裝入水桶中來浸泡小腿,也可加入中藥足浴包來增強效果。常使用的足浴包中藥材包含當歸、羌活、獨活、川芎、伸筋草...等,也可以由中醫師根據您的體質進行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