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癱突襲,中醫助力重拾笑容

預防醫學 2025-03-24 作者:彰化院 游凱翔醫師

55歲的王先生早晨起床,突然發現自己一側面部肌肉無力,出現口角歪斜及閉眼困難,無法正常進食和表情動作,讓他感到焦慮不安。經診斷為顏面神經麻痺,這不僅影響外觀,還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

後來王先生透過中醫治療,在針灸的幫助下,針對面部穴位進行刺激,同時配合中藥調理,逐步改善面部氣血循環與神經功能。經過數週的治療,王先生的面部活動逐漸恢復,最終重拾自然的笑容,重新找回健康與自信。

 

顏面神經麻痺是什麼?

顏面神經麻痺是由顏面神經受損所引起。顏面神經負責控制面部表情肌肉的運動,例如微笑、皺眉或閉眼等。當顏面神經受到壓迫或發炎時,會導致這些肌肉的無力或癱瘓。

大多數時候,顏面神經的發炎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最常見的病毒是「單純皰疹病毒」,這種病毒會潛伏在體內,一旦免疫系統受到壓力或降低時,病毒重新活躍,造成顏面神經麻痺。

「帶狀皰疹病毒」也會引起顏面神經麻痺,症狀包括面部麻痺,伴隨耳朵或耳後區域的疼痛、紅疹或水泡。這是一種較為嚴重的情況,除了顏面神經麻痺,還會引發聽力喪失或眩暈等症狀。

中醫在治療顏面神經麻痺方面,透過內外結合調理,特別是針灸療法,能有效促進神經功能恢復,幫助患者重拾健康與自信。

 

1.中醫內外調理,全面恢復面部功能

中醫認為,顏面神經麻痺的根本原因在於經絡阻滯、氣血運行不暢,與風寒外襲、氣虛血瘀等因素密切相關。治療時,透過針灸和中藥的綜合運用,調整經絡氣血,促進面部神經與肌肉的功能恢復,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在急性期,重點是疏風通絡、祛風散寒,改善局部經絡阻滯。隨著病情穩定,治療會轉向補益氣血、活血化瘀,促進神經再生和面部功能的全面恢復。

 

2.針灸治療的關鍵作用

針灸能夠刺激經絡穴位,改善面部的氣血循環,疏通阻滯的經絡,進而恢復神經傳導功能。臨床研究顯示,針灸可以:

  • 促進神經末梢的血液供應,提升神經細胞的代謝功能。
  • 刺激神經反射,增強面部肌肉的收縮能力。
  • 調節中樞神經系統,緩解神經損傷引起的功能障礙。

 

常用穴位與作用

  • 地倉穴(位於嘴角外側):促進嘴角肌肉恢復,改善嘴角歪斜。
  • 陽白穴(位於眉毛上方):提升眉毛活動能力,緩解額部麻木。
  • 攢竹穴(位於眉頭內側):改善眼周肌肉功能,幫助閉眼。
  • 頰車穴(位於下頷角):緩解面部僵硬,促進面部肌肉活動。
  • 合谷穴(位於手背):調節全身氣血,輔助改善局部症狀。

 

不同階段的針灸療程

急性期(1-2週)

以疏風通絡為主,每日針灸一次,加強對病變部位及周圍穴位的刺激,溫通經絡,消除風寒。

恢復期(2-6週)

重點調補氣血、活血化瘀,每週針灸2-3次,針刺手法適當加強,提升治療效果。

後續期(6週後)

針灸頻率降低至每週1-2次,重點鞏固療效,防止復發。選用與全身調理相關的穴位,如足三里穴、三陰交穴等,改善體質。

 

3.中藥治療,助力顏面神經麻痺康復

中藥治療在顏面神經麻痺的康復中發揮重要作用,根據辨證論治原則,針對不同病因和體質進行個性化調理。中藥不僅能改善局部症狀,還能調整全身氣血,促進神經功能恢復。

 

飲食建議

  • 攝取富含維生素B群的食物,如全穀類、豆類,有助於神經修復。
  • 食用溫補氣血的食材,如紅棗、枸杞、黃耆,增強體內氣血運行。
  • 避免辛辣、冰冷等刺激性食物,以防加重病情。

 

生活建議

  • 面部運動:每天練習抬眉、嘟嘴、閉眼等動作,幫助面部肌肉恢復活力。
  • 保暖措施:避免受涼,尤其是在秋冬季節,外出時可戴口罩保護面部。
  • 心態調整:保持樂觀心情,避免過度緊張,促進神經功能恢復。

 

顏面神經麻痺雖來勢迅猛,但透過中醫規律的針灸治療、內外兼顧的調理,以及飲食與生活的配合,患者可早日恢復自然的笑容與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