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師教你如何養好「心」

預防醫學 2025-09-22 作者:崇學院 黃千瑞醫師

中醫師教你如何養好「心」 心臟病,泛指各類與心臟有關的疾病,包括心臟的結構異常或功能異常。根據國健署對於心臟病的分類,常見的有先天性心臟病、風濕性心臟病、高血壓性心臟病和冠狀動脈心臟病。

 

心臟病自我檢測表與高危險群

「相由心生」,面相竟然與心血管有關聯?!中醫醫書記載「心其華在面」,據說我們可以從面部的「懸針紋」「山根橫紋」或「冠心溝」來觀察有無心血管問題,這是真的嗎?黃千瑞醫師說明,眉毛中間區域稱為印堂,印堂稱作命宮,印堂最好是光澤平滑沒有紋路,當印堂產生縱向紋路,好像懸著一根針稱之為「懸針紋」。兩眼內側眼頭之間稱作山根,就是鼻子開始要隆起的地方,當山根低陷或出現橫向細紋,就是「山根橫紋」。「冠心溝」是耳垂出現斜向皺褶,在西醫又稱作Frank's sign,這是1973年Dr. Frank針對心肌梗塞患者進行問卷調查後,發現許多人出現冠心溝的比例高於對照組,而有冠心溝的人罹患缺血性心臟病或中風的風險比例也確實較高。

 

由於「心主血脈」,人的氣血是否充盈,可以從臉部的神情氣色顯現出來,因此,中醫望診面相確實可以觀察心血管系統的好壞以及心臟功能的穩定性。上述特徵與心血管疾病風險雖然有相關,但是黃千瑞醫師提醒大家,其實臨床醫師不會單單以此作為絕對的診斷標準。

一般而言,醫師還會詢問有沒有胸悶、心悸、心臟抽痛、或呼吸不暢等症狀,同時關心民眾有無血壓、血脂或血糖控制問題。就像是網路謠傳的舌下血管怒張代表腦部心臟血管阻塞也是不完全正確的概念,從中醫角度來看,血管瘀血呈紫黑色只能代表有血瘀表現,無法推斷是否真的生病了,中醫師是會透過望聞問切四診合參來了解民眾真正的身體狀況。所以民眾要隨時檢視自身是否有上述不舒服症狀,或是罹患三高慢性病,或是長期處於高壓環境,以及體重控制,不然也是會落入心臟疾患的高風險候選人。

 

中醫觀點看心臟病與治療方式

每每看到新聞媒體報導有民眾因為心血管問題送醫救治都不勝唏噓,要如何把握黃金救援期,或是提早發現症候來避免心血管疾患呢?《素問·靈蘭密典論》:「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中醫的「心」,一是主宰身體臟腑功能,二是調節神志情緒。若從西醫角度來看,「心臟」負責運送血液到全身以及調控心臟節律,而心情好壞或生理疾病例如甲亢,也會影響著心臟的功能,中西醫對於心的概念其實有異曲同工之妙。

民眾最害怕的心肌梗塞,依症狀從中醫古籍來搜尋,與「心痛」、「胸痹」較為接近。《素問‧臟氣法時論》:「心病者,胸中痛,脇支滿,脇下痛,膺背肩胛間痛,兩臂內痛。」將心絞痛、心肌梗塞發作時的疼痛做了詳細描述。中醫師會使用炙甘草湯、丹參、三七、紅花等藥物來活血散瘀、促進血液循環。不過藥物劑量是需要由專業醫師評估開立,不建議民眾自行購買。同時也要提醒民眾,養成良好生活習慣,漸少熬夜、避免過度油膩或重口味食物、多運動,才是保持身體健康不二法門

 

養好「心」的居家保養建議

按摩穴位護好心。黃千瑞中醫師建議大家可以按壓神門穴及內關穴,神門及內關分別是中醫經絡的心經、心包經的穴位,有助於經絡循環。

  • 神門穴:掌心向上,位於腕關節內側、腕橫紋末端。
  • 內關穴:手腕內側橫紋後,往上臂約三指寬的中央處,在兩條筋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