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好胃不困難,中醫師這樣調理胃潰瘍

3C文明病 2025-04-21 作者:藍田院 陳俐彣醫師

胃潰瘍常見症狀與影響

現代人生活步調緊湊、工作壓力大、飲食作息不正常,很容易引起胃潰瘍。胃潰瘍是消化性潰瘍的一種,灼熱嘈雜、鈍痛或隱隱作痛,是最常見的症狀,不適感可能出現在胸骨與肚臍之間的任何地方,民眾常誤以為是心臟出了問題,我們要怎麼判斷是否有潰瘍相關問題,有以下常見特徵:

  • 胃中沒有食物時發生疼痛,例如餐與餐之間、半夜睡覺時
  • 飽食後或過度饑餓,會使腹痛症狀加劇
  • 疼痛不適感通常持續數分鐘到數小時,病情反覆發作時間可能長達數月
  • 常常感覺到胃嘈雜(慒慒)、胃部飽脹、噯氣、泛酸等

 

中西醫治療方式

治療上西醫常利用抗生素、制酸劑等,來改善幽門桿菌與胃酸過多問題,但另一方面又必須長期服藥且有其相關副作用,因此我們樂見民眾轉向中醫調理。

胃潰瘍疾病屬中醫之心下痛、胃脘痛、吞酸、嘈雜、噎膈...等範疇。《內經. 至真要大論》曰:木鬱發之,民病胃脘當心而痛,又曰諸嘔吐酸皆屬於熱。

大致上中醫診斷可以分為三種類型:

1.氣滯型

腸胃消化不良,蠕動較慢,會有脹氣,打嗝,排氣多等現象,加上大便不順暢,常便秘數日解便一次。

2.胃陰虛型

食慾不振吃不下,胃口差且口乾舌燥、排便乾硬如羊屎或沒有舌苔。

3.脾胃濕熱型

胃酸過多,胃灼熱感,火氣大常常嘴破上火,通常飲食喜重口味嗜辛辣冰飲等。

 

日常緩解胃潰瘍這樣做

在臨床上常見胃潰瘍的原因包含日常生活中累積情緒壓力,個性較拘謹易焦慮緊張,習慣熬夜晚睡,導致肝鬱氣滯而化熱,肝胃不合,胃失和降,產生胃食道逆流進一步造成胃潰瘍的情形。

中醫治療上會給予疏肝理氣,減輕胃酸,止嘔化痰,修復腸胃壁等調理脾胃功能的處方來改善胃潰瘍問題,常用保養穴位有足三里穴、內關穴、胃俞穴、中脘穴。除了中醫針灸以外,平時也可以按摩方式來疏通,調養脾胃氣機幫助消化,要注意按壓力道不能過重,用手掌的掌根輕輕揉按3分鐘,剛吃飽的1小時內也不要按壓。

另外提供的生活衛教建議包括:減重、枕頭稍微抬高、避免睡前兩小時進食、戒菸戒酒、減少可能刺激腸胃的食物如咖啡、濃茶、巧克力甜食、辛辣或高脂飲食、酸性食物。

胃潰瘍中醫治療上,一般情況下很快見效,但也容易反覆發作,改善後仍要調養一段時間,有助於日後體質漸入佳境,預防之道,首要心情舒暢,飲食有規律,避免暴飲暴食,注意睡眠不使腸胃受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