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聞問切,把脈好神!?中醫是怎樣判斷病情的?
『望、聞、問、切』是中醫藉以收集病史,瞭解病情的方法,統稱「四診」。
在診間偶爾還是會遇到病人,什麼主訴都不說,只伸出一隻手出來,就要中醫師單靠把脈,回答病人的身體到底出了什麼毛病,或是哪個器官的功能是否受損。
民眾對於中醫的認知太少,經常會過度「神化」中醫師的醫療行為,例如大約有四成的人誤認「把脈就能知道病情」。把脈可以知道身體有沒有發炎狀況,但要精準確知身體各指數,還是得靠儀器檢驗。如今對疾病的診斷確實是主要靠檢查,也就是「望聞問切」中「切」的功能被多數醫療儀器替代。但「望聞問」對於醫生而言,還是能在很快時間內完成的,通常,當一個病人來到診間,「望聞問切」中的第一個步驟「望」,也就是第一眼,有時候就會給醫生不少信息。
望診
觀察患者的精神、形態、面色、五官、皮膚、舌苔、排出物等。 望舌診病是中醫長期實踐積累的獨特察病手段,主要觀察舌質和舌苔,舌質是舌的肌肉部分,舌苔是舌面附着的苔狀物,舌質可以反映五臟的虛實,舌苔可以察外邪侵入人體的深淺。正常人是淡紅舌,薄白苔。若舌質淡白主虛,主寒,舌質紅主熱,紫舌主瘀血,白苔主表證寒證,黃苔主裏證熱證,黃而厚膩是濕熱或痰熱。
聞診
包括聽聲音和嗅氣味兩個方面。主要是聽患者語言氣息的高低、強弱、清濁、緩急…等變化,以分辨病情的虛實寒熱。
問診
詢問病人的主觀症狀,患病的發生、發展及治療經過,以及以往所患過的疾病等。 明朝張景嶽曾編有十問歌:『一問寒熱二問汗,三問頭身四問便,五問飲食六問胸,七聾八渴俱當辨,九因脈色察陰陽,十從氣味章神見』,可見從問診中可以獲得不少資訊供醫生判斷病情。
切診
又稱診脈,是醫者用手指按其腕後橈動脈搏動處,藉以體察脈象變化,辨別臟腑功能盛衰,氣血津精虛滯的一種方法。
『脈象』是手指感覺脈搏跳動的形象,能夠反應五臟六腑的功能,氣血運行的狀態。脈能反映身心狀況,並能反應病人的生理和病理狀態,是早期診斷和預防醫學重要的診斷指標。透過脈象的信息,如節奏、穩定性、脈搏速率、個別脈位的脈質等,可得知病人的體質,並且分辨病人病情的寒熱虛實,作為開方的判斷依據。
中醫無法用把脈透視到五臟六腑的問題,通常還要加上望聞問切四診合參,才能準確判斷病情,所以病人與醫師之間還是要有好的溝通,積極觀察自身病情相關問題,在診間主動告知醫師,好讓醫師可以幫您做更全面的判斷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