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助您哺乳不BLUE

婦兒科調理 2023-07-19 作者:博愛院 蔡明兌醫師

母乳對寶寶是天然營養的食物、也是最珍貴的禮物!母乳中的營養成分包含水、醣類、蛋白質、脂肪、礦物質、維生素及微量元素等,相較於配方奶更容易被寶寶消化吸收,除此之外,還富含非營養成分如免疫球蛋白、生長因子、抗發炎因子、賀爾蒙、酵素、益生質等可以提升免疫力、守護寶寶健康成長。更神奇的是,母乳能隨著媽媽的飲食、日夜週期和寶寶月齡增加而有所變化,以滿足寶寶不同階段的營養需求:寶寶順利分娩後的前兩天,媽媽會注意到乳房分泌出少量色黃黏稠、富含各種抗體的初乳,等同於新生兒的第一劑預防針;而到了產後第二到四天,乳房會逐漸更顯充盈、稱為生理性脹奶,蛋白質濃度減少而乳糖、脂肪、水分及維生素逐漸增加,奶水逐漸轉變為淡乳白色,營養豐富有助於寶寶順利成長。

 

哺乳對媽媽寶寶都有助益

哺乳對媽媽而言,可以促進子宮收縮、減少產後出血,抑制排卵、延遲月經與懷孕,增加新陳代謝、幫助產後體重恢復,且可降低停經前乳癌、卵巢癌、子宮內膜癌的風險。

對寶寶而言,母乳可增強免疫力預防感染、降低過敏性疾病(如濕疹、氣喘)及肥胖的發生率,且透過吸吮母乳可促進臉部肌肉、舌頭運動的發育並促進認知發展。在哺餵的過程中,可建立親密的母嬰關係,讓媽媽與寶寶彼此身心靈都得到極大的安全感,能安撫寶寶焦慮、培養對外在環境變化較強的適應力。

中醫典籍《婦人良方》中記載:「婦人乳汁不行,皆由氣血虛弱、經絡不調所致。」,認為產後乳汁分泌異常可大致分為「不足-氣血虛弱」與「不通-經絡不調」所導致:

(1) 氣血不足:產後母體虛弱、沒有獲得足夠的休養或未能補充營養而致氣血生化無源。乳房呈現較柔軟、無脹痛感、乳汁量少清稀,面色無華、神疲乏力、頭暈納差。治療上以補氣養血為主。

(2) 經絡不調:產後身心調適不佳、壓力過大易出現肝鬱氣滯;若未能適時適量移出乳汁易導致乳房腫脹、乳腺發炎。常見乳房脹滿疼痛、量少濃稠、流出不暢,伴隨精神抑鬱、胸悶、脅肋作痛、食慾減退、呃逆,嚴重時甚至出現乳腺發炎紅腫硬塊、發燒等情形。治療上以疏肝通絡為主,而當發炎情形嚴重時則需加強清熱解毒。

 

日常保健幫助順利哺乳

1. 保持睡眠充足,心情穩定,避免不良精神因素刺激。

2. 產後儘早肌膚接觸、進行親餵,可促進寶寶尋乳、吸吮及吞嚥反射的建立,也可促發母體的排乳反射。

3. 哺乳頻率:母嬰同室者按寶寶需求哺乳。若母嬰分離(寶寶不在身邊),建議每隔3-4小時進行擠乳,若自覺脹奶有不舒服時也應適量擠出乳汁,避免乳汁蓄積。

4. 若親餵或擠乳後仍感乳脹或有硬塊者,可針對脹奶位置以手擠奶將乳汁排出,注意手法應輕柔、避免造成乳腺組織受傷。

5. 若欲返回職場,應依照個人上班作息提早規劃擠奶時間及培養寶寶適應奶瓶。

 

哺乳飲食須知與禁忌

1.攝取適當熱量與水份:每天應補充約2000-3000毫升之水分。飲食宜清淡並避免高油脂、辛辣刺激之食物,每日攝取熱量則相較孕前多500大卡,攝取熱量來源比例約為碳水化合物55%、脂肪30%、蛋白質15%,並補充足夠的鈣質、鐵質、維生素等。

2.催乳食物包含牛奶、豆漿、黑麥汁、雞湯、魚湯、排骨湯、紅豆、黃豆、黑豆、芝麻、花生、山藥、豬腳、蝦子、螃蟹、牡蠣、鯽魚等。

3.退乳食物包含麥芽、麥茶、韭菜、花椒、豆豉、高麗參、咖啡、薄荷及生冷食物如生菜、西瓜等。

 

穴位按摩幫助泌乳

1. 合谷穴:大拇指與食指併攏,虎口肌肉攏起最高處。

2. 少澤穴:小拇指外側指甲角根部。

3. 乳根穴:乳頭直下、乳房下緣處,約第五肋間。

4. 膻中穴:胸骨上兩乳頭連線中點。

5. 天宗穴:肩胛骨上,上緣與下角連線,上三分之一處,按之凹陷、酸脹。

6. 足三里穴:小腿前外側,膝蓋髕骨下方3寸。

7. 太衝穴:足背第一、第二掌趾間,往上推至推不動處。

 

產後媽媽們可以透過中醫師的專業諮詢,選擇適合的方式來幫忙。中醫師會開立適合體質的中藥、茶飲、藥膳、外敷藥,或是穴位按摩的指導、甚至以針灸、雷射針灸等方式來協助媽媽們順利地哺餵母乳,並且改善乳房腫脹、治療及預防乳腺炎。 母乳哺餵之路由中醫助您一臂之力,讓您哺乳不孤獨、不BLUE!

 


👶高雄首創中醫婦幼診所 #博愛馬光 👩
📍 博愛一路55號(近後火車站、後驛站)
📲 07-3232312
▸▸▸搶先看 https://ma-kuang.1655.com.tw/boai2023.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