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腳冰冷說Bye Bye!中醫自救「五」撇步

冬季保養 2025-11-05 作者:亞灣院 藍涵鐘醫師

一到冬天,許多人就被「手腳冰冷」困擾著:手像冰棒、腳像冰塊,晚上睡覺得先在被窩裡「預熱」半天才能睡著。有人以為這只是氣溫低的關係,其實在中醫的觀點中,手腳冰冷不單是外在環境造成,而是體內陰陽氣血失衡的表現。

從中醫的角度來看,其實造成常常覺得手腳冰冷的狀況不外乎兩種:是陽氣不足,不管衣服怎麼穿都還是覺得冷的「虛證」,還是氣血受阻,循環不良導致氣血沒辦法輸送到手腳的「實證」?

 

一、虛證:身體太虛、陽氣不足,暖不起來

中醫認為「陽主溫煦、陰主滋潤」,兩者平衡身體才能溫和順暢。 當陽氣虛弱、推動無力時,陰血就像枯竭的溪流,無法充分地去溫暖四肢末梢,這才造成手腳冰冷的症狀,也就是體內的火種太弱、氣血推動力不足。

 

虛症常見表現

  • 手腳冰冷而且怕冷、怕風
  • 臉色蒼白、精神疲倦
  • 腰痠、腹瀉、容易頻尿
  • 女生月經量少或經痛

這類人屬於俗話說的「冷底」體質,中醫治療以「溫陽補氣、養血通絡」為原則。

 

虛症日常調養小撇步

1.飲食:多吃溫熱性食物,如老薑、蔥白、桂圓、紅棗、牛肉。虛寒型的人最忌吃冰!冷飲、冰品、生菜沙拉都會讓陽氣受傷,越吃越冷。

2.保暖:尤其注意腹部、腰部、腳底的保溫,不讓寒氣從下侵。

 

二、實證:氣血受阻、鬱熱內閉,通不出去

有些人明明體內燥熱、臉頰發紅,但手腳卻冷得發抖。這不是陽氣不足,而是由於陽氣被困在體內,無法出到末梢而造成手腳冷的情況。這類患者多半壓力大、情緒緊繃,久坐少動, 若再加上飲食厚膩、熬夜失眠,就容易導致外冷內熱、手腳冰冷卻怕熱、胸悶煩躁的矛盾狀況。

 

實證常見表現

  • 手腳冰冷但怕熱、容易煩躁
  • 口乾口苦、便秘、胸悶
  • 情緒壓力大、易緊張焦慮
  • 舌紅苔黃、脈數

治療上以「疏肝理氣、化痰通絡」為原則,幫助氣血暢行,使鬱熱得洩、寒象自解。

 

實證日常調養建議

1.調情志:學會放鬆,深呼吸、散步、聽音樂都是幫助理氣的好方法。

2.運動:每天30分鐘有氧運動(快走、瑜伽、伸展),促進氣血循環。

 

三、「五」個自救小撇步,改善手腳冰冷

只要掌握這五個小撇步,讓我們一起將「溫暖」從身體裡面養出來。

 

三個穴位+兩個食補

關元穴 — 「氣的發電站,補元氣的第一要穴」

  • 位置:肚臍往下約三指寬的地方。
  • 功能簡述:溫養全身、補氣固本、強化下腹部循環。
  • 操作:每天晚上睡覺前約5到10分鐘,將雙掌相疊輕輕地放在此穴位上,輕輕地往左右交替繞圈,每10圈就換個方向。

 

中脘穴 — 「養胃的中樞站,胃一暖、全身暖」

  • 位置:肚臍往上約四指寬的地方。
  • 功能簡述:調理脾胃、促進消化、舒緩脹氣與胃痛。
  • 操作:每天早上起床後,兩手臂向內抱圓、腋下打開,雙手中指輕輕抵住此穴,配合深呼吸5到10分鐘。

 

大椎穴 — 「身體的開關,啟動陽氣與免疫力」

  • 位置:低頭時,脖子後面最高的那一節骨頭下方。
  • 功能簡述:調節身體溫度、提升免疫力、預防感冒。
  • 操作:早晚用熱毛巾敷在大椎處2~3分鐘,可幫助血液循環、減少肩頸僵硬。

 

 

茶飲—冰來薑黨

生薑2錢、黨參3錢、紅棗5顆 用水1200c.c.,煮滾10分鐘,分次慢飲。(喝完可再用熱水回沖)

 

藥膳—薑山薏改

乾薑2錢、山藥5錢、薏仁苡1,加半斤豬肋排,燉湯。一週一次。

 

手腳冰冷不是小問題,它是身體在對你發出「求救訊號」:要嘛陽氣太弱、要嘛氣血被堵。只要分清體質、對症調理,就能讓寒氣散去、暖意回身。讓我們從今天起,好好吃、好好睡、好好暖,讓身體重新點燃屬於自己的太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