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太久會陰發麻?從中醫看神經壓迫與性功能保健

運動醫學 2025-11-05 作者:建功院 許哲維醫師

陽光普照的日子裡,沿著高雄舊鐵道從鳳山一路騎到左營,是不少單車族的週末樂趣。但您是否曾在長時間騎乘後,出現會陰部(介於外生殖器與肛門之間)麻木、腰痠,甚至小腿抽筋的情況?這些症狀可能不只是疲勞,還可能與會陰神經壓迫、性功能障礙有關。透過中醫的針灸與中藥調理,搭配正確姿勢與坐墊調整,可望讓騎行更舒適、健康無虞。

 

自行車常見傷害自我評估表

(超過2項,請找專業醫師協助)

  • 騎乘後手指麻木刺痛或無力感
  • 騎車時出現下背痠痛,特別是在長時間騎乘後
  • 臀部騎乘時常感壓痛,騎完後會陰部麻木
  • 膝蓋彎曲時有痠痛,尤其是踩踏較用力時
  • 騎乘後手腕或手掌有脹痛感、無法握拳
  • 騎乘時常覺得頸部僵硬,轉頭會卡卡
  • 騎行後小腿或阿基里斯腱處有持續拉扯感

 

陰部神經壓迫危險因子評估表

(超過2項,請找專業醫師協助)

  • 骨盆前傾
  • 坐墊過窄或無凹槽
  • 上半身過度前傾
  • 騎乘時間過長且不變換姿勢
  • 長期久坐 慢性壓力、焦慮
  • 骨盆曾外傷或接受過骨盆腔相關的手術

 

門診案例

五十多歲的周先生熱愛週末長途騎行。某次騎乘後,他發現會陰部常感麻木,有時甚至影響性生活。起初他以為只是坐墊不適或太累所致,直到症狀持續加劇才前來就診。

經中醫辨證,他屬於肝氣鬱結,肝經氣血運行不暢,加上久坐同一姿勢,會陰部的肝經受到壓迫,導致氣血循環受阻。治療上,以太衝、三陰交等穴位針灸,配合膈下逐瘀湯活血化瘀,同時教導他正確變換姿勢與調整坐墊方式。

兩週後,麻木明顯緩解,騎行也變得輕鬆,性生活狀況亦隨之改善。

 

西醫與中醫治療方式

會陰部主要由陰部神經支配,掌管外生殖器、肛門括約肌以及周圍皮膚與肌肉感覺。由於陰部神經走行淺表,若長時間騎乘在狹窄、堅硬的坐墊上,重心壓迫會陰區軟組織與恥骨下支,就可能造成神經與血管受壓,進而引起麻木、刺痛,甚至影響性功能。

 

西醫治療

以止痛藥、肌肉鬆弛劑與物理治療為主,幫助緩解神經壓迫;若保守治療無效,則可能需接受陰部神經減壓手術。

中醫觀點

則認為與肝腎虛損、氣血瘀阻有關,治療上會透過中藥調和氣血、疏肝補腎,並以針灸放鬆會陰周圍肌肉,創造修復空間,達到緩解麻木與改善功能的效果。

 

預防勝於治療,這樣做才能安心騎車

1.坐墊與姿勢調整

  • 想預防神經壓迫,坐墊與姿勢的調整不可忽視:
  • 坐墊選擇建議: 優先選擇中空型或加寬坐墊,減少會陰壓力
  • 建議穿著有襯墊的自行車褲,分散局部壓力

 

姿勢調整重點:

  • 每2–30分鐘變換姿勢、站立踩踏
  • 坐墊高度:腳跟踩在踏板六點鐘位置時,腿伸直但不抬臀;也可用內側褲長 × 0.883計算
  • 坐墊前後位置:膝蓋在三點鐘位置時,應垂直對應踏板軸心
  • 把手高度:公路車建議比坐墊低2–5公分;登山車可與坐墊齊平或略高;長途騎行則建議略高以減輕腰部壓力

 

2.中藥與泡腳輔助緩解法

若症狀仍屬輕微或作為日常保健,可用中藥泡腳來緩解局部壓力。方法如下:

以水溫35–45°C的溫熱水加入川芎、大花咸豐草、艾葉、當歸、乾薑、桑枝等舒筋活絡中藥材,坐姿泡腳約20分鐘,水位略低於膝蓋中點。中醫認為足部為經絡之所起,泡腳有助促進下肢氣血循環、舒緩筋骨緊繃。

建議搭配腹式呼吸練習,吸氣時腹部擴張,呼氣時想像會陰如羽毛輕落,協助放鬆骨盆底肌群,效果更佳。

騎車是一項健康又環保的運動,但若長期忽略身體發出的警訊則會影響健康。適當的姿勢調整、定期舒緩與必要的中醫調理,能幫助我們騎得更久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