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數羊不用怕,中醫授睡眠障礙調理秘笈

3C文明病 2025-11-05 作者:亞灣院歐怡君醫師

現代人生活壓力大,三餐不定、長時間滑手機,讓「夜不能寐」成為普遍的隱憂。有人躺下翻來覆去數羊數到天亮;有人半夜醒來後就再也睡不著;也有人睡了八小時仍覺得精神不濟。這些其實都屬於「睡眠障礙」的表現。若長期忽視,不僅影響專注力與記憶力,更會傷害免疫力與心血管健康。下面我們就以中醫的角度,帶大家認識睡眠障礙的症狀、治療原理,並學習簡單的居家保健方法。

 

睡眠障礙的常見症狀

  1. 入睡困難:明明很累,但躺下後腦袋持續運轉,久久不能入眠。
  2. 易醒多夢:半夜常驚醒,或夢境頻繁,睡得淺。
  3. 早醒難再眠:天還沒亮就醒,醒後翻身也無法再睡。
  4. 睡眠質量差:雖然睡足時間,卻仍感到疲倦、精神不濟。
  5. 伴隨症狀:常伴有頭暈、健忘、心悸、煩躁、胃脹、便祕或焦慮等。

 

在中醫看來,這些表現往往與心、肝、脾、腎等臟腑功能失調有關。

 

中醫治療睡眠障礙的原理

中醫認為,「心主神明」,心的陰陽平衡與氣血充足,是安眠的基礎。常見病因有:

  • 心脾兩虛:工作勞累、思慮過度,消耗氣血,夜間難眠。
  • 肝鬱化火:情緒壓抑,肝氣鬱結轉為火,導致煩躁失眠。
  • 腎陰不足:年長者或熬夜過度,腎精不足,心腎不交,夜間多夢。
  • 痰濕內擾:飲食不節,濕濁困擾清陽,使神志不寧。

 

治療原則多以「寧心安神、調和臟腑」為核心,例如:

  • 針灸:常選取神門、安眠、三陰交、百會等穴位,疏通經絡、安神助眠。
  • 中藥:常用酸棗仁、柏子仁、遠志、茯神等,補益心脾、養血安神。
  • 辨證施治:根據不同體質開方,例如心肝火旺者可用瀉火安神,氣血不足者則補益氣血。

 

居家保健:安眠的中醫智慧

除了就診治療,日常生活也能透過中醫方法輔助改善睡眠:

 

1.穴道按摩

  • 神門穴(腕橫紋小指側凹陷處):鎮靜安神,每晚睡前按壓2–3分鐘。
  • 三陰交(小腿內側,踝骨上約三寸處):調和肝脾腎,改善焦慮與失眠。
  • 安眠穴(耳垂後方凹陷處):特效安眠穴,睡前按揉可助眠。

 

 

2.作息調整

睡前避免使用3C產品,讓腦神經降溫。 保持規律睡眠時間,避免過度午睡。 睡前可泡熱水腳,溫養腎陽,幫助放鬆。

 

3.藥膳與茶飲

酸棗仁粥

  • 烹飪方式:2杯白米洗淨後加水 800 毫升,先煮成半熟粥。將酸棗仁末30g加入,轉小火續煮 15 分鐘,攪拌均勻。
  • 食用時機:建議晚餐食用一碗。
  • 功效:養心安神、改善失眠、心悸。

 

 

百合蓮子湯

  • 烹飪方式:百合(乾品)20 克、蓮子(去心)30 克,先浸泡 30 分鐘。鍋內加水 1000 毫升,放入蓮子煮 20 分鐘後再加百合。待蓮子熟爛,加入冰糖調味即可。
  • 食用時機:晚餐後或睡前 2 小時飲用一碗。
  • 功效:清心安神、潤肺止咳,適合煩躁失眠、多夢者。

 

寧神茶

  • 烹飪方式:將酸棗仁10 克(可稍微拍碎)、茯苓10 克、菊花5g先用清水沖洗。鍋中加水 600 毫升,先放酸棗仁、茯苓,小火煮 15 分鐘。關火前加入菊花,浸泡 5 分鐘後即可飲用。
  • 飲用時機:可分 2–3 次溫飲。
  • 功效:安神、健脾、清肝明目,適合焦慮、睡眠淺的人。

 

 

睡眠是養生的第一要務。若總是被「夜裡數羊」困擾,不妨先從調整作息與簡單的穴道、茶飲著手,必要時尋求專業中醫師辨證論治。唯有「心神歸位,陰陽調和」,才能一夜好眠,醒來精神滿滿,迎接嶄新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