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有4種,中醫依體質對症改善

中醫減重 2024-03-25 作者:台東院 陳資昀醫師

越來越常見的肥胖與健康問題

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於112年「成人肥胖防治實證指引」,台灣在2017-2020年的調查中顯示,18歲以上成人過重及肥胖盛行率攀升至50.3%。常見的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退化性關節炎,甚至身心疾病的憂鬱或是某些癌症的風險因子都包含肥胖。此外,台灣十大死因中更是有八項與肥胖有關,因此體重控制會是國人日趨需要注意的健康課題。

 

如何了解過重與肥胖

控制體重的第一步就是了解如何評估,常見的評估指標有BMI和腰圍兩種。

肥胖評估指標

BMI(kg/m2)

  • 正常<24
  • 24≦過重<27
  • 肥胖≧27

腰圍(cm)

  • 男性≧90
  • 女性≧80

 

中醫如何看待體重上升失控

1.脾胃濕熱

美食當前總難以自拔,甜食是另一個胃。因為熱在脾胃導致食慾過剩,過量飲食又消耗不掉就成為濕。這類型的人多見應酬頻繁、重口味飲食或菸酒習慣,會有口氣體味較重、大便偏硬、解便不暢等表現,糖尿病也容易出現在這類型。 建議提高運動頻率及強度,戒除菸酒,飲食盡量清淡為主,多攝取高纖蔬菜五穀類。

2.肝鬱化火

透過美食來緩解工作壓力,用消夜填彌補加班的空虛。這類人的食慾常會隨著工作量改變,長期久坐導致氣血循環受阻,壓力大配合氣血不暢產生肝氣鬱滯,這類型常有以下症狀:情緒波動大、失眠、身體痠痛,排便頻率下降、脹氣,這類型常見高血壓。 建議調節工作模式,適度在工作中穿插些身體活動以活絡氣血,亦可配合些玫瑰花、菊花、薄荷等花草茶舒緩情緒壓力。

3.脾虛濕滯

肥胖不一定食慾過亢,代謝速率下降也是原因之一。脾主肌肉,脾虛代表身體肌肉量不足,肌肉量與代謝率息息相關。這類型常喝冷飲及腰圍明顯較寬外,也會有大便偏軟,肌肉無力鬆軟等表現。 建議從運動習慣改起,先養成每日慢走運動習慣和腹部核心肌群訓練,逐漸增加身體肌肉量及代謝率。飲食上少吃寒涼食物,適度增加些蔥薑蒜等熱性食物。

4.腎虛水停

腰膝痠軟無力,雙腳容易水腫,下半身總是比上半身大一圈,可能問題就在中醫的“腎”,腎虛就反映在雙腳腰膝的力氣不足,使下肢血液回流差,雙腳因而出現腫脹感。四肢冰冷、半夜頻尿以及內分泌失調會是這類型的常見表現。 建議在飲食中加入韭菜、山藥、枸杞、黑木耳等補腎食物。此外,適度的深蹲及慢跑等下肢訓練也可改善水腫及增加身體代謝率。

 

體重控制的核心是熱量的加減,體重下降就是讓熱量消耗大於熱量攝取,困難的點通常是生活模式的改變、口腹之慾的控制以及熱量逆差時的不適感,而這些方面都可在中醫的辨證下,透過針灸用藥克服,以期望為民眾的健康促進及體態維持帶來幫助。

 


▾▾▾更多中醫保健小提醒▾▾▾

💥 中醫十大病症  | https://ma-kuang.1655.com.tw/health_list.php?cat=75
🥣 節令養生食譜 | https://ma-kuang.1655.com.tw/health_list.php?cat=88
🙌 十二經絡養生 | https://ma-kuang.1655.com.tw/health_list.php?cat=71
🧑 破解中醫迷思 | https://ma-kuang.1655.com.tw/health_list.php?cat=70
🙋 婦科照護調理 | https://ma-kuang.1655.com.tw/health_list.php?cat=77